第(2/3)页 陈国庆站在村口,看着眼前既熟悉又陌生的靠山屯,眼圈有些发红。 村路一段水泥路,大部分还是土路,但比以前平整了。 路边多了几盏电灯,虽然光线昏黄,但总算告别了煤油灯。 最让他惊讶的是,村头竖起了一块牌子:"靠山屯集体企业"。 林东亲自来接他:"国庆,回来了。" "嗯,回来了。"陈国庆的声音有些哽咽。 安置陈国庆的地方,是由旧仓库改造的宿舍。 屋子不大,一张单人床,一张桌子,一把椅子,墙上钉了几个钉子挂衣服。 窗户是新糊的,窗台上放着一盆君子兰,是村民去山里挖来的。 "条件简陋,你别嫌弃。"林东有些不好意思。 陈国庆摇摇头:"挺好的,比我想象的好。" 他走到窗前,看着外面的景色, "在哈尔滨的时候,我住的是筒子楼,八个人一间。表面光鲜,其实也就那样。" 晚上,村里特意在食堂办了接风宴。 没什么好菜,就是自家腌的酸菜,自己磨的豆腐,还有刚杀的一头猪。 但陈国庆吃得很香,一个劲儿地说:"就是这个味儿,在外面花多少钱,怎么也吃不到。" 饭桌上,林东给陈国庆介绍村里的情况。 机械厂刚起步,设备都是东拼西凑的,技术更是摸着石头过河。 "林书记,我明天就可以上工。"陈国庆放下筷子,眼神坚定。 "不急,先休息两天,熟悉熟悉环境。" "不用休息。"陈国庆笑了,"我等这一天,等了七年了。" 陈国庆的回归,像一个信号。接下来的几个月里,陆陆续续有人回来。 有退伍兵,有技术工人,有刚毕业的中专生,甚至还有几个在外地成了家的,也带着老婆孩子回来了。 靠山屯变得热闹起来,但问题也随之而来。 人多了,矛盾也多了。 老人看不惯年轻人的新做法,年轻人嫌老人思想保守。 本地人觉得外来媳妇事多,外来媳妇抱怨村里条件太差。 技术工人要求涨工资,农民觉得分配不公。 最麻烦的是住房问题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