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章本心-《二十个大帝之姿弟子的命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他向老鞋匠道谢后继续前行。出了小镇,便是一片空旷的庄稼地。正是春耕时节,许多农人散落在田埂上,有的在犁地,有的在播种,吆喝声、牛叫声混杂在一起,生机勃勃。洛书白沿着田埂缓步走去,视线落在不远处一位农民的身上。

    农夫约莫四十多岁,赤着脚踩在泥地里,手里攥着锄头,正一下下使劲刨土。阳光毒辣,把他晒得皮肤黝黑发亮,汗水顺着脸颊淌下来,滴在湿漉漉的泥土里,顷刻间就没了踪影。可他脸上却没有丝毫的疲惫,反而带着一种满足的笑意,不时直起身捶捶腰,看着耕种的土地,眼中满是期待。

    “大爷,种地那么辛苦,你怎么还那么高兴?””洛书白走过去,递上一块手帕。

    农夫接过手帕擦汗,爽朗地笑了:“辛苦的辛苦,但是这点辛苦是值得的!”你看这片土地,你用心耕种,它才不长野草;你按时播种,它将为你发芽;你浇灌好了,它就会给你结出果实。去年我种的麦子收成不错,家里的孩子学费就有着落了,媳妇也可以添件新衣了。”

    他蹲下身子,抓起一把土放在鼻尖闻闻,泥土的腥味在他看来比花香还好闻:“这土地是最真的,从来没有骗人的。”你付出多少,它就会回报你多少,根本不存在半点虚假。这就是我们庄稼人眼中的‘真真真收获。”

    洛书白的心猛地一颤。“真的在付出”,这四个字如同一道微光,穿透着他心头的迷雾,若隐若现。他一直认为“真”是虚无缥缈的本源之道,是需要参透天地玄机才能触及的真理,但在这位农民眼里,“真”是汗水滴进泥土里的踏实,是付出之后收获的满足感。这种朴素的认知,反而比典籍中玄奥的论述,更能直击精髓。

    他感谢农夫,脚步越来越轻快。接下来的日子,洛书白走过的地方多了,见的人也多了。

    在县城的学校里,他见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教书先生。先生正在给一群小朋友讲解论语,声音不大,但字迹清晰。上完课,洛书白问他“何为道”,先生推眼镜,笑道:“于我而言,道即教书育人。”把知识传递给这些娃娃,让他们明事理,辨是非,将来做个有用的人,这就是我穷尽一生的方法。”

    在山间药庐,他认识了一个行脚郎中。郎中刚刚为一位山民诊治完风寒,就忙不迭地煎药。洛书白问“道”,郎中便便答:“大道理我不懂,只知行医,当以救死扶伤为己任。”能为病人解除病痛,使濒危者起死回生,这就是我的办法。”

    在江边的摆渡的老爷子说:“道是渡人渡自己,把每一艘船都撑起来,把每一个人都送过去。””

    在市集的糕点铺里,卖点心的老板娘说:“这是诚信经营,用料实在,味道正宗,不,不哄人。””

    洛书白把这些话一一记在心里,原来迷茫的眼底渐渐变得清晰起来。他发现,每个人心中的“道”都不一样,但又是一样的——都藏在具体的生活中,都藏在踏踏实实的行动中,都藏在实实在在的付出中。典籍中的道论固然高深,但如果脱离了世间万物和人心的本真,终究只是空泛的文字而已。

    一个月后,洛书白背上行囊,回到了青玄宗身边。此时的太微山褪去了晨雾,阳光洒满山野,草木葱茏,一派生机。他既没有先去拜见闭关的师父,也没有回自己的住处,而是径直朝熟悉的问话的方向走去。

    云舒正在石旁看护药圃,见他回来,马上放下手中的小锄头,快步迎了上来:“小师弟,算你回来吧!”这一个月去了哪里?大家都快翻遍太微山了!”她上下打量着洛书白,见他虽然晒黑了些,眼神却异常明亮,便好奇地问,“怎么,出去转了一圈,想明白那三道题了?”

    洛书白微微一笑,点头。他走到问道石前,伸手拂去石面的浮尘,将笔墨从囊中掏出。云舒连忙递上早已准备好的砚台,看着他蘸满墨汁,提笔写下石面上三行苍劲有力的字迹,心中顿生感慨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