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大朝议就在这跌宕起伏之中结束了,饥肠辘辘的百官公卿,沉默地离开了未央宫的前殿。 直到走出去很远了,他们才三五成群,小心翼翼地谈了起来。 张安世和赵充国不约而同地落在了最后,走着走着就并排到了一起。 “赵老将军!” “哦,是子儒啊?” “我想与赵老将军同行一段?” “嗯?那自然是可以的。” 一老一少,默默地向前走去,渐渐地避开了路上三五成群的官员。 “老将军如何看到今日朝堂上的事情?”张安世问道。 “子儒是如何看的。”赵充国问道。 “县官似乎不像看起来那么软弱。” “呵呵,大将军让我去给县官授课,我观天子不仅不软弱,还有孝武皇帝的遗风啊。” 这句评价,就很高了,张安世连忙请教道:“哦?老将军何出此言?” 赵充国四周看了看,确定无人注意到他们之后,才说道:“今日老夫提出来的,要给兵卒增加钱粮的事情,其实是县官的提议。” “当真?”张安世有些不相信。 “自然是真的,县官还说了,让老夫不要告诉大将军,子儒是一个知道轻重的人,切莫多言。”赵充国提醒道。 “下官明白。”张安世连连点头,转而又有一些担忧地压低声音问道,“县官到底想做什么?” “为孝武皇帝上庙号是想告诉世人,县官是孝武皇帝的嫡嗣子孙,是大汉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吧,从今日起,县官在朝堂上的话语,是要一日强于一日啦。” “赵老将军是说,天子要向大将军夺权了?” “子儒此话说得不妥,县官是天子,天子何来夺权之说,此话莫要再说了。” “是下官失言了。”张安世说道,“但是,下官担心县官与大将军之间……” “子儒不必担心,天子今天所做的一切,虽然有些放浪,但是仍然是与大将军走在一路上的,他们君臣和谐,更有翁婿的情谊,甚至情同父子,不必我等外人操心。” 赵充国说完,将自己心中的推断缓缓说了出来,所言的事情竟然于霍光的想法一样。 只不过,在说罢之后,赵充国又接着补充了一句:“只不过,天子也想借此事在朝堂上立威罢了。” “老将军洞若观火,下官受教了。” “呵呵,子儒不必过于担心,县官非常人啊,我等只需静静地等着,县官用到我等的那一天,我等不退缩,不犹豫就可以了。” “下官明白了。” “对了,子儒,既然你在,还有一事想与你商议。” “老将军但说无妨。” “来年征讨匈奴,救援乌孙之事,大将军交给老夫来谋划,除了各地的郡国兵之外,南军和北军仍然是主力,这南军归属光禄勋所辖,可能要抽调一部分。” “征讨匈奴乃是我大汉的头等大事,光禄寺下辖的南军诸旅自然责无旁贷,但凭将军驱驰。” “除了昌邑郎之外,光禄勋下辖五个中郎将,子儒觉得何人可随军出征呢?” 张安世思索片刻,说道:“五个中郎将此时年富力强的年纪,征调谁似乎都没有太大的区别。” 赵充国停下了脚步,微笑着问道:“子儒再想想,真的没有差别吗,此次出征,短则一年,长则两年,抽调出去的南军,可能一时半会儿都是回不了未央宫的?” 张安世忽然恍然大悟,听懂了赵充国的言下之意:“下官明白了,下官认为期门中郎将霍山、羽林中郎将霍禹和后中郎将利汉最为合适,可让他们带领所部人马征讨西域。” “不错,他们都是大将军的子侄辈,恐怕渴望在立新功吧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