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天终于亮了,一夜未眠的长安城百姓们,心有余悸地从家中走了出来。 断断续续下了许久的雪,已经将灰烬、鲜血、残肢都盖了起来,白茫茫一片,毫无凶兆。 除了街面上的巡城亭卒比平日多了一倍之外,就再也看不到别的异样了。 清晨的长安城格外寂静,与昨夜的喧哗截然不同,这让百姓们安心了一些。 许多人从家中出来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不约而同地望向位于长安城西南角的未央宫。 那庞大厚重的宫殿,仍然安静地伫立在那里,仿佛一个千钧重的秤砣,牢牢地压着长安城。 未央宫安然无恙,那么长安城就安然无恙;长安城安然无恙,那么长安的百姓就安然无恙。 于是,松了一口气的百姓们重新缩回了自己屋子里,打算再安安生生地再睡上一个回笼觉。 整个晨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,街面上的行人比前几日还要少,年味儿似乎都淡了许多。 但是,这平静之下却是暗流涌动。 随着忙碌了一夜的亭卒们回到各自的家里,长安城昨夜那场动乱的经过,在城里流传开来。 人们的口口相传的力量是难以估计的,更是超人想象的。 午时刚过,就连长安城里七八岁大的稚子幼童,都知道昨晚发生了何事。 “元凤七年腊月二十五日子时,大司马大将军、总领尚书事、博陆侯霍光领夫人霍显、霍禹、霍山及霍云,私聚死士,攻击官衙,趁乱北逃,已投匈奴,为天子所挫。” 街头巷尾,酒肆茶铺,高墙大院……不同身份的人开始议论起了这同一件事情。 说是议论其实并不准确,这些聚在一起的人群,无一例外几乎都大骂霍光等人。 不久之后,这个消息还会从长安城传到大汉帝国的每一个角落,那时候就真的人尽皆知了。 百姓们自然是还不知道霍光已经殒命,所以在骂完霍光之后,都会不约而同地看向未央宫。 开始猜测天子接下来会下一道什么样的诏令。 他们希望天子立刻下诏派人追杀北逃的霍光。 他们希望天子马上处置关在诏狱里和霍光有关的所有人。 他们希望天子能大开杀戒。 其实,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,在霍光的治理之下,大汉的百姓们过得不算差——至少不比孝武皇帝时候差。 但这几个月里发生的事情,让他们忘记了霍光对大汉的功劳,忘记了霍光让他们“粗安”。 百姓们只是觉得没有理由地愤怒,愤怒霍光贪钱、贪权、叛汉…… 这些愤怒的情绪冲击着他们的心,让他们将霍光的功劳完全抛诸脑后。 此时,只有看到霍光的人头挂在北门之上,他们才会感到满足和平静。 最好霍光能像那个丞相任宫一样,被押到北城郭最热闹的地方处以磔刑。 这样一来,霍光的血肉还能救不少人的命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