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一方面是因为年龄确实大了,又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,已经没有与权臣殊死搏斗的本事了。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与长安大儒夏侯胜在做另一件大事——暗中校订来年要用的通行版儒经。 枯坐冷板凳,埋首故纸碓,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。 加上还要主持太学的日常庶务也并不清闲,所以此刻脸上也有疲态。 “微臣王式谨奏陛下,年号已经拟了几个,等陛下定夺。” “王傅和众博士官辛苦了,王傅说来听听,让诸位爱卿一起来议一议。” “诺!”王式说完,颤颤巍巍地从袖中摸出了一张纸,展平之后就念了起来。 “微臣与众博士官翻阅了典籍,询问了乡野三老,又搜罗了旧闻,拟定了四个年号,分别是宁宇、元获、明德,黄龙。” 刘贺其实已经知道王式拟定的这四个年号,看起来风格截然不同,但符合年号的成制和规范的。 虽然有汉承秦制的说法,而大汉确实也继承了秦朝的许多制度,但是这年号确实是大汉首创。 而且,年号出现的时间也不长,第一个使用年号的是孝武皇帝,而第一个年号是建元——肇建年号之意。 而在此之前,并无年号一说。 春秋战国时,新君登基虽改元却无年号,各国诸侯都是以即位的时间纪年,如鲁庄公十年,楚共王三年等。 大秦和大汉之初依旧如此。 孝文皇帝和孝景皇帝在位期间虽然因各种原因改元三次,但是改元之后只是重新纪年,仍然没有定下年号。 直到孝武皇帝才定下建元这第一个年号,开了年号之滥觞。 从建元开始,孝武皇帝一共用了十一个年号,而孝昭皇帝则用了三个年号。 孝武皇帝之所以创建一个专门纪年的年号,并不是一时兴起,更不是好大喜功,而是有其深刻的政治考量的。 小小的年号并不简单,反而有诸多的目的。 第一个目的是为了在形式上抬高皇帝的地位,打压诸侯王的地位,让诸侯国的百姓知道诸侯之上还有皇帝存在。 只有皇帝可以用年号,其余诸侯王仍然用即位时间来纪年,在所有诏令文书上,天子的年号必须在诸侯王纪年之前。 第二个目的则是增加皇帝的权威性,孝武皇帝时期改元的原因要么是与祥瑞有关,要么与重大的历史事件相关。 比如改元为获麟是因为捕获白麟事,改元为元鼎则是因为发现了宝鼎,这些事情都可以提高天子权威的神圣性。 第三个目的则是为了用最简单的方式,来向天下官民直接了当地传递皇帝的意志。 就像改元征和之后,孝武皇帝仍然要“言征伐四夷而天下和平”的想法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