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告诉张安世他们,从明日起,朕不再去内阁了,就在这温室殿里批红。” “然后再让张安世、丙吉、韦贤和刘德四人到温室殿见朕,朕与他们商议下一项新政。” “唯!”樊克没有多问,立刻就答了下来。 然后就又带着几个昌邑郎进到殿中,将那些批好的奏书搬了出去。 刘贺在榻上坐了许久,腿脚有一些酸麻,于是就站了起来,在这温室殿里来回踱步。 如今的内阁制只是初创形态,刘贺还要再建一个衙署来替自己批红——进一步制约内阁,就像朱明时的司礼监太监一样。 但刘贺还不打算开启内官干政的口子——重用内官集团充当皇权的延伸和代言人,无异饮鸩止渴,只会带来更多的隐患。 现在,刘贺最信任的人,自然是禹无忧和戴宗这些从昌邑国开始就跟随自己的郎官。 但是这些郎官肩上的担子都很重,资历也还太浅了,承担不起制衡世族大家的责任。 而且,也不只是随随便便将几个孤立的人放到朝堂,就可以来制衡世家大族的,这不可能长久。 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此事,只能找另一个利益集团来制衡他们,这个利益集团就是出生于寒门的儒生。 在刘贺的设想中,内阁制要不停更改——最终的形态与后世的两院制很相似。 第一阶段,也就是现在,只能让内阁自我制衡。 世族大家在今日的朝堂上占着主导地位,刘贺只能重用张安世们,让他们成为内阁中的多数。 但是刘贺也在其中安插了魏相、韩增和赵充国这样的一些异类,多多少少可以对张安世们进行制衡。 只要刘贺把内阁盯得紧一些,那么倒也还能控制住局面,不会出现内阁对天子诏令阴奉阳违的情况。 第二个阶段,建一个与内阁平行的衙署对其进行制衡。 其实这个衙署其实已经有了,那就是有名无实的门下寺。 今年要实行科举制,刘贺会通过科举制选拔一批像魏相这样的异类,填充进门下寺,监督内阁协助批红。 这也就能进一步地制约内阁。 第三个阶段,就是虚弱世家大族在大汉的实力,付出寒门的实力,让两个利益集团旗鼓相当。 打击世家大族,不只可以让刘贺掌权,更可以让百姓得利。 是一箭双雕的事情,何乐而不为呢? 第四个阶段,内阁和门下寺会形成类似两院制的结构,内阁负责议政,门下寺负责监督。 到了那时,所有人都要走科举选官的路子,官员朝臣与世家大族的关联也会更加微弱了。 相比于世家大族来说,寒门的儒生流动性更强,更难以形成稳固的集团,对皇权的威胁更小了一些。 所有的制度都有局限性,作为刘贺,他只能看到这一步了。 再往后会演变成什么模样,就完全不在刘贺的掌控之中了。 如今,张安世他们愿意好好地变法推行新政,但是刘贺不敢掉以轻心,还要再继续往前走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