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2章 艺术的末路-《当我成了名作家后的日常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不然后世出土了,能炸开窝来。

    反正石鼓文的风格从秦系文字里都能略窥风貌,所以以此风格写作品,并不意外,哪怕是以后出土了,也只能说声巧合,反正褚清也并不是照抄,说是石鼓文,不如说是吴昌硕的风格。

    至于其他的北碑作品,现在出土的也有很多,褚清也不用临摹,只要按照类似的风格,或者是系统里墨迹的碑刻作品,所以大可不必按照碑刻来,哪怕是透过刀锋看笔锋,褚清也觉得失真严重。

    不过这也是碑派书法的乐趣所在,相当于是二次创作了,每个人的理解不同,展现出来的也不一样。

    褚清只要引个路子出来,大可不必把路堵死,现在是帖派的天下,褚清引出碑派,然后导出一点碑帖融合的路,剩下的交给别人玩吧,也许就能出来一个大世。

    褚清的作用就能够体现出来了。

    至于文学,褚清还在养望的阶段,后面的时代性的作品,褚清还是想着慢慢来,毕竟写书不像办展,可以一次性都展示出来。

    书来是要一本一本的来,书法可以说是自己这些年的积累,这些年的尝试,毕竟到时候所有的作品都不可能被看好,在别人开来许是不值一提的实验性作品,然后褚清就等着别人慢慢发掘了。

    褚清继续往下写,唐代的书家也很多,二欧颜褚柳张怀虞孙李钟,等等,在下面的宋代,也许要加上五代杨少师,然后是苏黄米蔡,余者就不用赘述。

    褚清顺着时间线往下,元代的赵孟頫,鲜于枢等人,明代董其昌(名过其实),朱耷,祝允明,文征明,王铎,徐渭等等。

    到了清代又是百花齐放,就不用过多的赘述,稀稀拉拉几十个书家,褚清大概能把几百幅作品凑齐,反正风格足够施展了,就是褚清自己能不能把神韵临摹下来了,不过这不是太过困难的事情。

    临摹是基本功,系统也有辅助创作的功能,褚清大概是可以吧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