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嘉祐三年王安石调为度支判官,进京述职作长达万言的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》,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。 在此次上疏中,王安石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,指出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,经济困窘、社会风气败坏、国防安全堪忧。 认为症结的根源在于为政者不懂得法度,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效法古圣先贤之道、改革制度,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设想,建议朝廷改革取士、重视人才。 王安石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,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,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。 并以晋武帝司马炎、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,不求改革,终至覆灭的事实为例,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。 可惜仁宗并未采纳王安石的变法主张,帝王之道在于权衡。 此后,朝廷多次委任王安石以馆阁之职,均固辞不就。士大夫们以为王安石无意功名,不求仕途,遗憾无缘结识。 朝廷屡次想委以重任,都担心王安石不愿出仕,朝廷任命王安石与人同修《起居注》,王安石辞谢多次才接受。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、知制诰,审查京城刑狱案件,朝中士大夫都引为盛事。 王安石在京任职期间,朝廷规定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诏书文字,王安石认为立法不该如此,据理力争,得罪了王公大臣。 嘉祐八年,王安石因母亲病逝,遂辞官回江宁守丧。 治平四年,宋神宗即位,因久慕王安石之名,起用他为江宁知府,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。 熙宁元年四月,神宗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、经济危机以及辽、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,召见王安石。 王安石提出治国之道,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,勉励神宗效法尧舜,简明法制。 神宗认同王安石的相关主张,要求其尽心辅佐共同完成这一任务。 王安石随后上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》,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,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。 第(2/3)页